什么是“里外計劃”?
WHAT
“里外計劃”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團隊在風景園林視角下,結合多學科力量推動“胡同微更新”,即對胡同院落空間(里)和街道空間(外)展開的研究性設計實踐探索。
為什么做“里外計劃”?
WHY
胡同,是北京城存留下來的不可或缺的記憶,它關系著最基本的民生,有人說,胡同是老北京人的魂兒。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里,如何留住這一份珍貴的集體記憶,以怎樣的方式推動舊城的保護和更新,我們從未停止思考與行動……
“里外計劃”如何做的?
HOW
在過去的100多天里,我們深入社區,訪談居民,然后頭腦風暴,制定方案,我們希望用最人性的方式了解胡同,留住胡同,提升胡同,以風景園林為核心的多學科力量改善最基本的人居環境空間。
我們有宏觀的思考,也有腳踏實地地營建,而我們最在意,其實是你們的認同。不論你是胡同里的居民,還是度假的游客,只要你熱愛胡同,我們都歡迎你來到這里,加入我們,胡同的未來,由你們說了算!
展覽詳情
展覽時間
2018.09.24 – 2018.10.07
09:00 - 18:00
展覽地點
北京市西城區
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
三井胡同21號
wai
外
——胡同街道空間
胡同街道空間展覽位置示意圖
胡同街道空間微更新研究放眼大柵欄城區,以生態、傳統和以人為本為原則,涵蓋胡同印象、胡同里的自行車、自發性胡同更新行為、胡同居民日常行為活動、胡同綠色更新及胡同垃圾回收6個方面,并產生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調研成果和各具特色的設計方案。同時,展覽還展示了“胡同月季計劃”的更新暢想,以實現胡同街道的生態更新與獨特場所氛圍的營造。
本次向大家介紹“里外計劃”中另外兩組的詳細內容,想看本系列其他詳情,可下拉至最后,有鏈接哦~
街言巷語?
基于時間性與人員構成的胡同居民行為活動研究
“街道,正是城市的寄生物,它寄寓在城市的腹中,但也養育和激活了城市。沒有街道,就沒有城市。巨大的城市機器,正是因為街道而變成了一個有機體,一個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機體。 ”
——汪民安《街道的面孔》
胡同是老北京的肌理
更是這個城市延續至今的記憶。
今天的胡同如何滿足當代的生活需求?狹窄的街道如何突破它的物理邊界?
帶著這些疑問,我們從大柵欄邊的茶兒胡同開始,對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多樣化的使用需求進行了走訪調查。
01我們的調查
調研與討論
我們通過問卷對胡同的生活進行了捕捉。
晾曬、遛鳥、蒔花、談天兒是胡同居民心中最具溫度,也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。
然而在狹窄的街道中,這些活動不得不與自行車停放、空調滴水等棘手問題共存。
胡同的日常
調查問卷分析
02我們的構想
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,通過對墻面垂直空間的利用,和進行不同活動時間的組合安排,讓狹窄的胡同邊緣擁有設置集約實際功能設施的可能性!
胡同活動的時間性分析
這些適于胡同寬度的“城市家具”,包括了種植箱、座椅、電動車充電桿、自行車停車廂、晾衣桿、爬藤支架等組成部分。
模塊化的胡同家具材料易得,不僅便于根據實際需求自由組合,更能使胡同變綠變巧,具有整潔而宜居的新風貌!
胡同家具使用說明
在展覽中,我們重點展示了空調冷凝水的收集利用、衣物晾曬、自行車停放、植物種植四個問題的思考和設計。
胡同家具布置策略
03我們的搭建
在布展過程中,從圖紙落實到現場,我們親自參與搭建。
將圖紙上的“衣架”、“桌椅”、“空調”、“植物”甚至“每一顆螺絲釘”都一件一件搬入我們的場地。
搭建過程
我們選擇了胡同中的一處場景,在展覽現場搭建出集晾曬、集水、種植、休憩交流功能的胡同新景
設計的初衷源于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,設計本身也將回歸于日常生活。
我們選用胡同居民日常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材料——
水管成為收集空調冷凝水的載體,也成了植物生長的家園。
展覽現場
空調下的綠意
我們通過設計實現寶貴空間中的一物多用——
根據不同使用需求,移動式桌椅拼接在一起搖身一變為儲物柜。
桌椅+儲物柜
我們希望最大限度節省胡同空間——
可折疊晾衣架,讓自發性晾衣井然有序。
可折疊晾衣架
我們期待您的互動——
可翻頁的展陳形式向您展現胡同的現狀和新景,快來試一試吧!
我們的構想
“街道不僅具有表現性,而且是日常生活戲劇的展示窗口”。
生活在胡同中上演,我們希望通過胡同家具的設計延續胡同舊日“街言巷語”的溫馨氣氛。
因為懷抱著記憶和熱愛,我們更加期待這街巷的嶄新未來。
展覽現場
胡同故事
胡同里的自行車
這是一個關于胡同中的自行車的故事。在胡同狹小的空間尺度中,自行車因其體量小且方便快捷的屬性,而長久的存在于胡同之中,它是傳統胡同生活的載體,承載著許多胡同居民的記憶。
01源起
在胡同調研過程中,
街邊巷尾停放著的各式自行車
引起了我們的注意。
隨著歷史變遷,
自行車作為胡同的主要交通工具
發生過怎樣的變化?
又與人們產生什么樣的故事?
帶著這份疑問,我們采訪了許多胡同的居民。
調研過程
“
“我八十多啦,我的第一輛自行車是參加工作之后買的,那時候哪有小汽車啊,大家都是騎自行車。”
“現在也騎啊,騎車買個菜,開個會,又節省時間,又鍛煉身體,又環保,多好啊”
“我06年就開這個修車鋪子了,現在單車確實少了很多,用電動車的變多了”
“太多廢棄單車了,院子里都沒地方放,你看看,到處停的都是,都是僵尸車”
……
”
通過采訪和調查
我們繪制了胡同自行車的歷史軸線
胡同自行車的歷史軸線
但如今,它們好像遇到了一些麻煩!
許多自行車被丟棄在胡同中
擠占空間也影響了美觀
據了解,大柵欄區域每年就有接近1000輛“僵尸車”需要處理
胡同中的廢棄自行車問題
02設計
在走訪過程中,
我們也發現了另外一些
胡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:
老年人僅有幾把凳子作為平日休憩的場所;
孩子把在胡同中往返騎行單車作為游樂項目;
大爺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只知道窩在家里玩手機……
于是,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腦海萌生
我們能否利用廢棄自行車為胡同居民打造一個鍛煉、休憩的場所呢?
我們將廢棄的自行車進行拆解組裝
形成不同能發電、種植、休憩的單體模塊
再以胡同街角作為舞臺繪制一些有趣的場景
車輪、車筐也會成為畫中的一部分
你可以通過踩踏固定的單車
或者搖動懸掛在墻上的車輪來發電
給手機充電的同時
點亮墻壁上裝飾的燈帶或激活發聲裝置
廢舊單車營造趣味空間
03展覽
在三井胡同21號院
我們也將這一想法在展覽中實現
搭建過程
在這里,除了可以了解胡同中自行車的變遷
你還可以通過踩動單車
點亮墻上的“車輪氣球”和“時間軸線”
發光的氣球引得參觀者紛紛與其合影
你是不是也想試試這輛“會發光的單車”呢?
參觀者與“車輪氣球”合影
在未來,我們還可以邀請居民,利用自行車等廢棄物共同創作胡同畫作,既是胡同中繽紛亮麗的墻體繪畫,也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,成為胡同中一個又一個的亮點,讓平淡的胡同空間更賦予活力。